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北京城里闹了瘟疫。广寒宫中的嫦娥仙子看到人间疾苦,便派玉兔下凡帮助百姓消灾治病。那玉兔骑着鹿、老虎,给百姓分发红白药饼医好了瘟疫。百姓感激玉兔,于是便尊称它“兔儿爷”…… 现在北京做兔儿爷的老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了,当下最著名的要属民间艺人双起翔了。他手下的兔儿爷做得栩栩如生,可爱至极。 泥不离手60年 记者在朝阳区豆各庄村寻得了双起翔老先生的住处。一进工作的小屋,20多个兔爷儿半成品首先映入眼帘。留着白胡须的双老先生今年已经77岁了,如此高龄还能从事泥塑创作让记者甚是敬佩。 “喜欢啊,就是喜欢。”双老先生精神矍铄地指着满桌子满柜子的泥塑说道,“从我5岁开始,每年都会去崇文门外的蟠桃宫庙会。那儿卖玩具的小商贩有半里地长,我就挨个地看,找到了卖泥玩意儿的摊子一蹲就是一上午。父母给的钱攒着,全用来买泥做的模具了”。 双起翔老先生14岁起便跟北京“泥人圣手”李荣山学艺。从最早的京剧脸谱制作,到后来的兔儿爷创作,老爷子一辈子都在跟泥打交道,那份对泥玩意儿的喜爱之情就不曾削减过。 活到老创意到老 泥塑这种手工艺制作,手上没活儿可不行。而这活儿不但要靠前人耳提面命,更多的是靠自己不断的摸索和创造。双起翔的作品有两个特点最为突出,一是继承了老北京民间玩具的优良传统,保持着浓厚的北京风味。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闯出了一条符合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新路子。 上世纪60年代,团城每年都会举办两次工艺美术展。“我一向喜欢朴素的颜色,所以第一年在进行资格评选时,我就抛弃了大红配大绿的泥塑传统颜色搭配习惯,而用红、黑、白三色做了一个戏曲中的泥塑人物。没想到在最后的评选时得到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专家们的连声称赞,这也让我有了更多创新的信心。” 而泥玩“兔儿爷”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是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传承人,“兔儿爷”在北京已经消失多年。“20多年前我跟老人们聊天,他们说起北京的兔爷儿都有30多年看不到了,别提多心痛了。于是我就琢磨着重新弄出这个应时令的好玩意儿。”可是,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物件,双老只能凭着自己小时候对兔爷儿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尝试制作。期间还多次征询老艺人的意见,修改了兔爷儿头小、样子不好看等很多问题。最终,一个美化了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兔爷儿被双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凭空”创意了出来。 点石成金但销路单一 记者了解到,制作泥塑这种纯手工艺品虽然费时费力,但制作的成本却很便宜。除了绘画所需笔和颜料的费用,剩下的就是泥塑模子的原料澄浆泥的费用。而澄浆泥是从胶泥中提炼出来的,进一三轮车的胶泥仅为100多元。 目前,制作出一个10多公分高的兔爷儿,可以卖到50元,最大的骑寿山造型的兔爷儿售价为700多元,而大一些的脸谱售价可以高达几千元。 可是,如此精湛的泥塑手艺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销量。一方面,对于注册商标和在外面开店经营,双老有心无力。毕竟那需要很大的一笔费用,即使泥塑能点石成金,但那点儿金也太微乎其微了。双老向记者表示:“能有个自己的店面自然是好,既能用来经营又能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另外,双老家泥塑的销售渠道一直很单一,除了大部分慕名到家里来找的,双老只给北京国子监路上一家经营老北京民间艺术品的老店盛唐轩供货。这种供货方式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艺术品销售形式别无两样,而且销量也仅为每月几打而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急需开辟一条生存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