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农闲时节,博白县浪平乡浪平村村民刘雪琴仍然很忙碌。刚刚收拾完家务,刘雪琴就拿出小凳坐到门口,用藤条编起小篓,手里不停地忙活,5岁的儿子也跟在她身边学编织。“我和镇上的编织厂签订了协议,由他们提供原材料,编好的产品由他们收购。靠这个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加上丈夫外出打工收入,我们家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在博白,每天都有许多妇女像刘雪琴一样忙活,她们的巧手编织出一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大产业。 博白的芒竹编织工艺有1000余年历史。地处南亚热带地区,这里藤、蔓、芒、竹等随处可见,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博白人就懂得利用这些资源编织成容器盛装物品。30多年前,一群博白农民带着自制的芒编工艺品闯进广交会,这些充满山野气息的工艺品引起了国外商家关注,成功接下了第一笔国外订单,开始了博白芒编工艺品远销海外的历史。 然而,过去博白的手工编织业一直停滞在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阶段,分散经营,个体运作,难以与大市场对接。 “原来的编织企业都是农民自我发展起来的,产品档次不高,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做不大,农民收益也有限。如何实现传统手工编织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这是我们这些年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县经贸局副局长对记者说。 为扶持和促进编织业的转型和发展,博白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县长黄少明介绍说,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就必须发挥优势、强化特色,壮大总量、优化结构,依靠科技、推动创新。他们一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业知名度;二是筹建专门的编织工业园,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建立行业商会,统筹产业发展;四是鼓励企业开发新工艺、新产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进步;五是发展物流、会展等配套服务产业。 如今,这一系列举措已见成效,博白的编织业经过转型升级,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一大批成规模、上档次的编织工艺品企业成为生力军。到2007年底,全县有编织企业360多家,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编织工艺品自营出口企业就有50多家,供货企业180多家,分布在全县10多个乡镇,参与农民20多万人,产品5万多种,全部销往海外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编织产业出口基地。2006年9月,博白获“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称誉。 在博白编织业的转型发展中,不仅出现了许许多多从事手工编织的巧匠,还涌现了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能人”,唐忠富就是其中一位。记者来到仕宏工艺品有限公司采访时,巧遇这位正要去广东谈生意的七旬老人。1979年,唐忠富看到很多人从事编织行业,就多方筹资办起了乡里第一家编织工艺品企业。公司成立头一年,就为他带来了20多万元收入。唐忠富意识到,传统手工业中蕴藏着巨大商机,这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在他的示范和鼓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了编织工艺品制作的行列。如今,唐忠富的企业已经开了四五家分厂,两年前又在县城建设了新厂,生产的品种超过3000种,忙的时候要雇用5000多人。他所在的新旺村也由昔日的后进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编织工艺专业村,全村有1800多人从事编织业,覆盖了95%以上的家庭,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