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精巧的圆点网纹碗、菱形双耳罐,造型独特的火焰纹曲腹盆、人面鱼盆,别出心裁的双耳姊妹壶、小口顶底瓶……这一件件仰韶彩陶正大跨步走进寻常百姓家、飞向国内外,成为传播中华古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杨拴朝! 结缘仰韶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在渑池县城北的仰韶村进行首次发掘,出土文物被确认为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这里有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的四个文化层相叠压。因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仰韶村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杨拴朝,就生活在这里。特别是他所在的南村乡,因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曾在1992年至1998年间,多次对这里的班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大批美仑美奂的彩陶,让目睹这些文化珍宝的杨拴朝激情迸发:一定要让古人的智慧重现,让仰韶彩陶走向世界! 解读仰韶彩陶 从1998年开始,杨拴朝开始尝试制作仰韶彩陶。 制陶的第一步是选土。如何找到合适的陶土呢?在发掘遗址方圆5公里内,杨拴朝试遍了所有能用的泥土,均不理想:烧出的陶制品总是裂纹、色度不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取来黄河澄泥试验后,效果非常好。而取黄河澄泥时,又必须在黄河枯水两个月后与汛期将至前的半个月时间,前者因河水干枯而有澄泥可挖,后者因有水气有潮意澄泥不致于太干燥。 “2005年9月,我开车到黄河边取泥,竟陷了进去,慌乱中打手机叫姐夫开着三轮车来帮忙,结果三轮车也陷进去了!后来又叫来一辆三轮车,再次陷入。眼看着泥滩里渗出的水没到前车轮胎,车子的前半截几乎陷进去了。我想:这下完了。后来,还是县城的一个朋友帮忙调来一辆吉普车,才算救了急。”回忆往事,杨拴朝心有余悸。 “2002年7月22号一大早,为了找制陶的颜料,我和姐夫开着三轮车带着我那5岁的小外甥去黄河滩。在一个山崖中间发现了一种红土,很像我们要找的颜料;我和姐夫一个人刨、一个人装。谁知道这山崖经黄河冲涮后底下空了,一壁崖土轰然倒塌,一扭身,身边站着的小外甥不见了!两人手忙脚乱地刨了5分多钟,才把孩子挖出来!幸亏是虚土,不然,非出人命不可!”杨拴朝回想起来,很是后怕。就这样,跑郑州大河村、西安半坡村、甘肃马家窑……前后倾9年心血、百万资金,制作仰韶彩陶的全套工艺最终在2006年取得成功! 提起创业艰辛,杨拴朝连说“不容易”:“最困难时,我连给车加油的钱都没有,只能借着坡路溜!” 彩陶走向世界 去年11月2日至4日,仰韶彩陶坊经理杨拴朝带着他苦心研制成功的数百件仰韶彩陶,来到郑州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商品交易会暨消费品博览会。 在展览现场,他的仰韶彩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展品销售一空,引来大量订单。仅上海一家客商就下订单2000件! 仰韶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仰韶彩陶精湛的制作工艺,使杨拴朝的陶艺人生柳暗花明。 他制作的仰韶彩陶,很快成为收藏界的新宠。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等都收藏有他的彩陶。杨拴朝带着他的彩陶,曾先后走进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主持的“不同凡响”、撒贝宁和海霞主持的“平安中国”等知名栏目。 2008年7月8日,杨拴朝又投资近百万元,创建了“仰韶部落”茶艺馆,为仰韶文化与仰韶彩陶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馆内陈列的几乎全是仰韶彩陶、黄河奇石,一股浓郁的仰韶古文化韵味儿扑面而来…… “目前已经开发出包括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大河村型、半坡型、马家窑型及马厂型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10余万件,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仰韶彩陶生产基地之一!把仰韶彩陶做成三门峡市一张不可替代的''文化名片'',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杨拴朝躇踌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