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将我们这具有海南特色的剪纸艺术带到美国去,在纽约博物馆展出,让世界知道海南,知道海南剪纸艺术!”海口老艺人吴奕家斗志昂扬地说道。17岁苦学剪纸,71岁身怀剪纸绝活,曾在“文革”时期“蹲牛棚”,在国家困难时期吃草根充饥,残酷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过梦想,如今的他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对要将剪纸艺术带向世界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 要将海南剪纸艺术带到美国展览 初识吴奕家老人是缘于火花的收藏报道,但一进入他的家就被挂在墙上栩栩如生的剪纸图画给吸引住了。“我已经71岁了,这个梦想再不着手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海口老艺人吴奕家说道。吴奕家的梦想,指的就是将自己具有海南特色的剪纸绝活带到世界上去。“至少能在美国的纽约博物馆展出一次,也算完成了我的心愿。”吴奕家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办理签证,并已经通过中国收藏家协会向美国纽约博物馆发出了申请。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吴奕家的剪纸方式主要以刻为主。他手下剪出的花、鸟、人物等栩栩如生,在他精湛的刀法下,一张纸能剪出30朵花来。他在剪纸中除了使用剪刀外,还使用刀片,这两种工具的交叉使用,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早期的时候,他曾多次参加全国、其他省市书画展、民间艺术作品展,并被中国收藏家大词典所记载,许多作品被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爱好者收藏。 曾靠着剪纸手艺养活过一家老小 “我从17岁开始学习剪纸,到现在已经54年了。曾靠着剪纸手艺养活过一家老小。”回忆起往事吴奕家老人笑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爱上剪纸是缘于17岁时的一次帮朋友装饰新房。“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新房一般都很简陋。怎么装饰?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买点红色的纸剪了贴起来,结果朋友非常欢喜。从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翻阅各种书籍,苦学起剪纸来。”吴奕家说。虽然学习剪纸并不需要花什么钱,但是家境过于贫穷的他却连剪纸用的纸也买不起。“那时候我的薪水很低,基本能保障温饱就不错了,为了练剪纸,我只好收集别人不用的烟盒、废纸等来作为材料。” 一幅14寸的剪纸图,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一幅29寸的剪纸图要花上三四天的时间,而一幅一米多长的剪纸图吴奕家一剪就是十多天。“剪纸是门艺术,需要很大的耐心。你必须能一坐就坐上十多个小时,才能剪出好作品。剪纸最忌断断续续,因为哪怕一个地方破了那么一丁点,那么整张作品就作废了。”吴奕家说。 这个追求就是天打雷劈我也不放弃 为了追求艺术,吴奕家吃了不少苦。“我曾在‘文革’时期‘蹲牛棚’,也在国家困难时期吃过草根充饥。‘文革’抄家,我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吴奕家告诉记者,在那个时候,搞艺术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就连家里人也不赞成他,许多珍贵的藏品、出色的剪纸作品都在那个时候被烧掉了。“我的家人常骂我玩物丧志,没有一个人能支持和理解我。 但是这个追求就是天打雷劈我也不放弃!”吴奕家告诉记者,在他成家之后,为养活一家7口,剪纸曾经成为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因为我擅长书法,除了写对联,我还将书法与剪纸结合起来,做成书法剪纸,在别人结婚或祝寿时可当成贺礼。”但是靠手艺吃饭并没有撑多久,当时在海南,许多人都渐渐对剪纸失去了兴趣。1990年,因为在美国的亲姐姐的介绍,吴奕家到美国投奔姐姐寻求艺术上的出路,没想到在国内遇冷的剪纸艺术,在国外反而受到了欢迎。吴奕家说,他曾在唐人街摆摊,令他没想到的是会有许多外国人前来捧场。这使得他萌生了在美国办展览,并以此为出发点将中国的剪纸艺术推向世界艺术创作的念头。 今年3月28日,吴奕家收到了两封特殊的信。一封来自美国世界名人科学院,信中内容是该学院将授予吴奕家博士学位,并邀请他于今年11月参加新加坡举办的一个博览会。第二封信来自中国文化名家协会,邀请他参加由中国文化名家等主办,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拍摄的百集电视系列片《文化中国中国文化名家》,并在节目中传授他的剪纸绝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