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中国传统节日过完后,不断要制造兴奋点的商家们纷纷将目光瞄上了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在“西节东渐”时代,每个话题都有可能引起共鸣、成为吸金的利器。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必将在这两三个月内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西方节日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在促销压力下荡然无存。形式大于内容的销售模式更是显示出商家对营销文化的轻慢与短视。 国庆中秋中国传统节日过完后,不断要制造兴奋点的商家们纷纷将目光瞄上了即将到来的万圣节。在“西节东渐”时代,每个话题都有可能引起共鸣、成为吸金的利器。在强大的利益驱使下,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必将在这两三个月内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西方节日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在促销压力下荡然无存。形式大于内容的销售模式更是显示出商家对营销文化的轻慢与短视。 国庆黄金周透支了整年的消费额度? 近来,笔者在采访时发现,虽然众多商家对万圣节怀有期待,但是深圳的节日气氛并不是很浓厚,这让他们在进货的时候颇费思量。众多的百货和超市,只有零散的“杰克灯”、搞怪面具、黑色斗篷、三角帽等万圣节物品在售卖,负责人纷纷表示,万圣节毕竟是外国的节日,中国人大多不了解其中深厚的文化意味和节日底蕴,因此不会举行大的活动去庆祝。 有商场收银员表示,国庆黄金周之后,整体的营业额有了比较大的下滑,甚至跟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国庆节后的经济还是显得疲软,“可能黄金周买得太凶了,全国消费5000多个亿,有点透支了,得缓一缓。” 据笔者观察,每到一个节日搞促销活动是购物中心的指定动作。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节日促销活动可能多达十多个,一个节日刚过马上又进入另一波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疲于奔命,因此不少营销人员在进行策划的时候非常注重口号、噱头和包装,希望能够按时完成营业额任务,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重要了。 零售业界资深人士刘岫军认为,现在商家都会倡导文化营销,希望将节日所包含的深刻内在通过活动的形式传达到消费者的心中,同时实现销售商品的目的。但是由于客观的条件,例如营销人员对西方节日理解得不是很深,还有受推广费用的制约,因此大多商家选择对中国大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全方位的营销,而对于一些西方节日,不少商家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将节日与商品简单捆绑起来,然后推向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觉得西方节日比传统节日来得空洞的原因。 西方节日经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由于暗藏巨大商机,西方节日近年来在我国受到商家的高度重视,有些从外国回来的海龟甚至觉得中国的情人节在宣传力度上比西方国家还热烈。不过,商家在进行西方节日营销活动时,总会带有简单的符号等同味道。如情人节就是鲜花和巧克力,万圣节就是鬼哭狼嚎,感恩节就是一家老小吃火鸡,圣诞节就是圣诞老人分派礼物。 同时,商家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又很注重将节日本土化,将很多的中国元素加入其中,给人感觉就是“四不像”。当笔者采访一些商家问他们万圣节的来历以及里面的内涵时,所有人都表示不是很清楚,商业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搭便车现象可见一斑。 营销专家、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认为有几个观点是值得商家注意的。从宏观来说,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在加强,西方节日全球扩张影响力是一个趋势。我们年轻一代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欲望非常强,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宣传和营销在客观上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这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商家以售卖商品为目的,怎么样获得最大利润是终极目标。我们曾经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作过调查,消费者首先是因为商品能够满足身体的需求而产生购买行为;接着可能是出于商品性价比的原因去购买;再次是对商品产生出情感方面的依赖性进行购买;最后是认同商品折射出来的人文关怀而去购买。而数据表明,最后一个阶段,消费者的忠诚度是最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