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中,著名版画家,前南京市文联副主席黄丕谟先生是最年长的一位。这位82岁的老人以首创现代中国水印木制版画而被永远载入中国美术史中。走近老人,就像打开了一坛陈年佳酿,醇香扑面,如沐春风。 抗战烽火中走上版画道路 在城中火瓦巷一处老式的单元楼中,黄老向记者讲起了他走上版画创作道路的往事。虽然来南京半个多世纪了,但老人乡音未改。“我1925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一个干木匠活的手艺人家庭。父亲经常给街坊邻居雕刻嫁娶的妆奁、家具,从小就对木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高小6年级的时候,日本人在崇明登陆了。”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最后一课”,“那天是星期六,国文老师上完课后,低沉着声音对我们说:‘你们星期一来学校,如果校门开着就正常上课,如果没开以后就永远不要来了。’” 星期一,校门紧闭。小学还没毕业的黄丕谟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拿着父亲送给自己的一把木刀,开始了版画生涯,没有人教,自学成材。自从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版画以来,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版画就成为革命青年最有力的美术武器。从抗战直到解放初期,黄丕谟创作了很多反映现实的油印版画。 在南京创造出水印版画 然而他对中国版画开创性的贡献,却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于南京做出的。“我当时接触了很多版画,无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十竹斋画谱还是现代的油印版画,主要还是看画面创作,印刷只是其次的工艺。这大大削弱了版画的艺术性,使得很多人认为版画只是一种简单印刷的工艺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黄丕谟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底能不能在版画中也展现出水墨画那种千变万化的颜色晕染效果呢?他把水墨涂在板上,用宣纸做试验,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全新的,带着中国水墨画晕染情趣的水印版画诞生了,把中国木刻版画的艺术性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我还清楚的记得,1962年成功的第一张作品《黄海渔归》,一举获得了全国大奖。”而另一件让老人记忆犹新的则是作品在日本展出时,许多日本艺术家都拿着放大镜研究,可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如何做的。 说得高兴,老人又亲自到阁楼上取出一件刻板,普普通通一块三合板,正反两面刻着简单的凹凸花纹,出来作品关键是靠印的功夫,着色浓淡、喷水多少,拓印时的轻重缓急,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改变整个画面的效果。黄老介绍,有时为了印一张画,站着印大半天也是常有的。从第一张《黄海渔归》到现在,老人创作了将近300件水印版画,这些版子塞满了整个阁楼。 年事已高复兴版画雄心不减 黄老说,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已经不够印画了。却没有一天不在关注中国的版画发展,就在前不久,他还亲赴深圳,为中国版画人才的培养和版画发展大声呼号。面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版画不济和被边缘化的现象,老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依然把版画当成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印刷品,忽略它的艺术价值。“我相信,只要全国做版画的坚持创作好的作品,人们对版画的态度会改变的。” “1952年我刚到南京时,全南京会版画的只有4个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南京成了全国版画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而现在南京版画发展又处在第二个节点上,我有信心再次复兴南京的版画艺术。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82岁的黄丕谟先生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