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义乌建成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并把新落成的第五代小商品市场一期工程——福田市场正式命名为“国际商贸城”,这一命名同时也向外界昭示了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野心”。 ■ 前进中面临挑战 时至今日,义乌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82亿元,财政收入29.5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324.9亿元……这组数字恰好是3年前的一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商贸城二期的建成开业,义乌成功地实施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市场行业的布局调整。看上去,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建设进程正在按着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景象也似乎让人看到这个目标正在步步逼近。今年义乌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对这一目标投去了关注的目光。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义乌市市长吴蔚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义乌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外贸出口遭遇国际贸易壁垒限制增多,保护知识产权压力加大,以及在中央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土地管理和信贷政策的进一步趋紧,资源要素的制约,经济素质和产业层次的总体不高等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不加以好好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直接影响今后义乌的发展。 作为多年来研究义乌经济发展的权威人物,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义乌市政府顾问、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陆立军说,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是一个全方位、高起点的城市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城区面积的扩张、城市经商居住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是义乌长期的战略目标 ,要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至少还需要30-50年时间,“现在,只不过是开了一个好头,后面的路还很长。” ■ 快马加鞭抓紧市场的建设 陆立军认为,根据国际性商贸城市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义乌要建设成为国际性商贸城市,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研发中心;在城市中形成规模较大、辐射力强、功能完善、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核心商务区;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小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陆立军把已投入二期一阶段营业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比喻成“义乌走向国际的通道,也是义乌在国际市场上交换信息、资金、技术、商品的窗口。”他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建设,这里将有希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小商品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服务最佳、手段最新、信息最灵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 要有坚实的生产创新基地 陆立军认为,提升产业结构,开发新的产业带毫无疑问是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强大支柱。义乌小商品市场之所以能在近20年中一直保持全国同类市场交易额的领先地位,与政府实行“贸工联动”战略,扶持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有很大关系。 他介绍,在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下,义乌涌现了服装、毛纺、饰品、拉链、工艺品等十多个优势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而言,要使全世界客商在义乌市场得到最新的小商品信息和设计最新颖、质量有保证、价格最便宜的产品,除了集散各地的优质产品之外,产品的本地化尤其是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非常重要。” “尽管义乌市场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个市场的地位已无可替代,它仍然是我们采购的首选地。今天是,明天也是!”在义乌做了5年毛毯、衬衫生意的约旦小伙子WAEL SHAWAREB在外宾旁听席上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