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数以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但遗憾的是,同样出于种种现实原因,这些中华瑰宝的“回乡之路”异常的崎岖坎坷。 与此同时,为了这些中国珍贵文物的“回归”,除了官方所做的各种努力之外,其实在中国民间早已开始悄然形成了文物回流的“另一股力量”,而且这股力量已经开始浮出水面并扩散开来。 西方收藏界看好中国购买力 “原来几十万人民币的瓷器,现在基本都要卖到几百万,顶级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已经是常有的事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董商人董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而且越是珍贵的、顶级的文物,价格涨幅越大。” 记者在与很多古董收藏者的交流中也发现,“贵了,而且贵多了”已经是一个普遍的感受和认识。“中国文物的艺术价值得到市场的认可不是坏事,但是顶级艺术品也已经没有几个人藏得起啦!”董先生说。 由于文物古董之间价格的可比性不强,所以很难用数字升幅比例来衡量价格走势,不过,比较具有可比性的典型例子是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这十二尊兽首铜像本来是位于圆明园海晏堂前,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落四方,成为民族历史的代表和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在这十二兽首铜像中,目前有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等5件分别被爱国企业和人士“抢救”回国。现在,已经回归的5尊兽首铜像均存放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供公众观赏。 “2000年,保利拍回3件兽首,共计花费3000多万元人民币,2007年的马首则拍到将近7000万元,而最近现世的兔首和鼠首,拍卖公司给出的两件兽首的预估价就高达2亿元人民币。”中国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纬拍卖董事长、著名收藏家周双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非常感慨,“价格升得太快、太高了!”他说。 “这样的天价让人在感情上太难以接受了。”由于偏爱古董,董先生经常会和一些国外艺术品收藏代理机构和收藏家接触,“现在中国文物的绝大多数买家是中国人,而西方很多收藏者收购中国的文物真正目的,就是有朝一日再高价卖给中国人。” “很多外国的古董经纪人,甚至包括拍卖公司在向藏家推荐中国艺术品的时候经常会用的说辞就是:‘中国人会越来越富有,而且他们都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艺术品买回去,将来他们一定会高价回购’、‘收藏中国艺术品非常有升值潜力’等等。”董先生说在国外这样的论调已经相当普遍,“早不是什么秘密了”。 神秘的“中国买家” 国际市场的种种“规律”和“预测”确实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藏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概念开始令世界难以小觑。 “10年前,在国际拍场上几乎见不到中国人,尤其是大陆人,有的也大多数是海外华人。”周双成说,“而近几年不仅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重要拍卖会上经常能够看到中国买家的身影,而且很多顶级的拍品,都是中国买家购得的。” “2006年,著名藏家蔡铭超曾以1.166亿港币拍得‘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他是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将天价艺术品收入囊中的中国内地藏家,当时在藏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周双成说。至今,“厦门的蔡先生”也是很多藏家和业内人士经常谈论和引用的名字。 由于爱好和工作的原因,周双成接触了很多致力于中国文物收藏的中国藏家,“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家。”他说,“现在,国内的企业家在国外购买中国文物的情况非常多,尤其以江浙、粤闽、山西居多,而且很多价格都高的惊人。” 除了在拍场上一掷千金的中国买家,更多的中国买家喜欢深“藏”不露,他们出手大方但却秘而不宣。据周双成透露,他接触的一位山西的藏家自己就从国外购回了五方皇帝玉玺,每一方的价格都在几千万甚至亿元人民币。“尽管他没有捐赠,但其实也是一种文物回流。”他说。 “中国藏家、企业家的文物回购行动已经在最近几年形成了一种趋势,而且他们从国外购买文物大多是出于一种爱国情怀和对文物的一种热爱,不仅仅是投资目的。”周双成说,“其实,这种民间收藏也是一种文物保护,而且绝对是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实际上,随着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走高和买家热情的高涨,中国艺术品和中国藏家已经开始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不可忽视的要素和力量。苏富比、佳士得都专门设立了有亚洲甚至中国艺术品的专场拍卖会,而且规模和成交越来越大,佳士得今年在中国举行预展的时候,甚至特别在买家众多的山西省专门增加了太原预展。 另据记者了解,到海外征集拍品已经成为国内很多拍卖公司的“重头戏”,目前国内主要的十几家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海外回流文物古玩已占到5成,而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60%,很多国内拍卖公司还经常会推出“回流专场”,成交也相当不错。 是买?还是讨? 中国文物市场价值的水涨船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藏家、企业家回流国宝的热情和努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爱国情结与收藏热情会否被利用,成为外国人第二次掠夺机会?在追索难题面前,我们是买?还是讨? 国家文物局、圆明园管理处都明确表示历来不赞同圆明园流散文物进入拍卖市场,也不赞同以“回购”方式买回被别人“掠走的”中国珍贵文物。但是“讨”之路也并非易事。 目前,我国追讨海外流失的文物主要是三种:一是回购,即通过拍卖或私下交易等方式将文物买回来;二是回赠,即由爱国人士购得再赠送给国家;第三种就是通过外交或者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把文物给追索回来。据记者了解,我国已经多次运用法律、外交等手段从英国、法国等国追回文物3000余件。 尽管如此,要实现这第三种方式还是相当困难,尤其是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的珍贵文物。“国外和中国情况不一样,我国是公立博物馆比较多,而国外是私立博物馆比较多,而这种对私立博物馆的追索难度更大。”周双成说,“还有很多私人收藏,他可能并不公开,更是无法追索。” “难度更大的是,中国流失海外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的重要文物何止两件?何止两万件?是几百万件!”他说,“英国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最好的海外博物馆,其现存的中国文物甚至要比中国故宫文物多得多。” 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近代史中,大量代表着中华文化精华的历史文物被以各种方式流失海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收藏的数量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远远超出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的数量。 “中国文物流失是一部百年沧桑的历史,回流它也不是靠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周双成说,“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尊重客观规律,文物回流需要过程、更加需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