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陈先生到信州区博物馆开个展,至今对他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报纸和网站的平面媒体上。初见陈文武先生,仲冬季节的清晨,只一袭棉布衣,灯蕊绒裤就着一双棉布鞋,传统中透着一股精干的气息。虽是衣着单薄却在忙碌地布置展览中头冒热气。如果参观者不了解陈先生,看到他那些古色古香的石壶、石雕定以为是个收藏展览会,断想不到这是他的作品。 阳光洒在那些充满灵气的石雕作品上,一下子让博物馆的百年老宅焕发出光彩来。玉山县西北怀玉山下有一个怀玉乡,盛产名砚,当地农民采石制砚已逾千年了。1973年,陈文武就出生在这个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积淀的锦溪村,祖上五代为石匠。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从小就爱石,爱雕刻的兴趣。16岁那年他进厂从师学艺,从开采砚石开始,到学习雕刻,再到自己创作。他节衣缩食,寻访名山,观摩历代石刻作品,刻苦钻研砚文化知识和石雕篆刻技术,博学广采众家之长。正如他所说:会认石头的人很多,会雕刻的人也很多,会创作石刻的也不少,但像他一样既会采集、辨认石头,又能雕会刻,还能自己创作的人则不多。就因为,他爱琢磨,喜学习,行程几万里,积累了大量的石雕知识和人生阅历。 2000年,陈文武为了谋求今后更大的发展,他作出了大胆的选择——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新追求,他告别了家乡,随着打工的潮流,背着怀玉山的石头和刀具,进城闯世界。 他先到北京,看不懂站牌,坐车不知方向,他就骑车到公园摆地摊,现场为人雕刻砚台,篆刻图章。他精湛的技艺,常令观者惊叹!一些砚石文化爱好者乐与他交流、切磋。 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摆摊设点,介绍怀玉山砚,传播砚文化。记者询问在城里谋生的感受时,他说,在城市生活的酸甜苦辣令他回味无穷。进城后,见多识广,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了,学会了网易博客介绍砚文化和自己创作的作品。 如今,他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为顾客雕刻石砚和篆刻图章的日子里,他有幸结识了100多位良师益友,其中有全国人大、政协的老领导,有老将军和外国友人,还有书画家、工艺美术家、学者和教授,得到他们许多宝贵的指教和帮助,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体验到学艺要先学会做人。他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顿悟,融汇到新作品中。他近年来雕刻的一些石砚和石壶作品,构思新颖,传统中蕴涵时代气息,浑厚大气,多次在全国性同类艺术作品评选中获奖。 全国著名学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赞他“德艺双馨”;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教授称其为“艺林新秀”。全国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 2007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他被评为首批民间文化艺术家。2008年10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楼多媒体大厅里座无虚席,面对莘莘学子们的侧耳倾听,陈文武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砚文化,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制作和雕刻怀玉砚,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这是陈文武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来讲授《民族文化遗产专题》——“砚”文化及传统制造工艺的第五堂课。该系教授还准备到他家乡考察,想把那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我曾经开过厂,养过猪,打过工,摆过地摊,当过销售经理。但我时刻都离不开我的石头,我的刀。这才是我的人生梦想,是我孜孜以求的终生事业。”陈文武在采访结束时,深情地说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