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半握的拳头,V字形的手势指向天空———这件名为“指日可待”的石雕作品,似乎随时会迸发出拳与指的力量;“秋月凄声”的情感与力度则内敛了许多,一块三尺见方的石头被打磨成垂首抱琴的女子,裙摆、琴、脸庞、发式,所有细节似乎浑然天成……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民间工艺博览会的现场,来自湖南郴州的石雕艺人游杰辉陶醉在石趣中。 今年39岁的游杰辉,和石头已经打了22年的交道。 菊花石是一种海洋古生物化石,喜石之人往往将其视为珍品。一天,游杰辉来到浏阳附近的村子看朋友,发现朋友家里的床高得蹊跷,原来床下埋了沙子。随手拨了几下,他就看到许多“菊花”露了出来。他“横刀夺爱”,购得了这块奇石。 面对本就罕见的菊花石,游杰辉的腹稿打了一次又一次,最后雕成了由118朵菊花和9条龙组成的“九龙百花屏”。“我就在朋友的村子找了间小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看到像蛋一样被包着的‘菊花’被自己一朵朵发现,真是越雕越高兴!” “刻石雕石,是很孤独的事情。”说到这儿,游杰辉憨憨的、又有几分淡定地笑了,“当地人说我疯、癫,天天围着石头转,我就是喜欢这个。平日里遇到什么不顺的,我就晚上坐在石头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心里特别静。” 游杰辉最爱的,还是对卵石的创作。从他的卵石作品中,看不到精雕细琢,看不到逼真的形似,神韵来自石头天然的形态,来自创作者“吝啬”的落刀,“有人是‘玩’石,有人是‘雕’石。前者只是观赏,没有个人的痕迹落在石上,后者又太多匠气。我喜欢的是七分天然三分雕。” 自17岁那年离开福建大山里的家,游杰辉先后在福建学寿山石,在浙江学青田石,在江苏学木雕,在泉州学做大型石雕……讲到学艺故事,游杰辉颇有些得意:“每位老师一天讲一句经验之谈,你说我一年下来有多少收获啊!” 游杰辉有意识地学习书法和绘画。“我没有受过科班教育,就自己买材料练习,收集专业人士的通讯地址,再把我的作业寄过去。他们多半会回信,还给我‘批改’,有的就此结成了朋友。”见得多了,练得多了,他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个人追求神似的特色。 “我们那儿许多手艺人有绝活儿,但是不被人知。我在想怎么才能把湖南的各种手艺传承下来,被大家所了解!”带着这股执著和内敛的热忱,游杰辉又踏上了新的旅程———让湖南当地的民间工艺为更多人知晓。 |